富士康厂房爆炸背后粉尘之灾 |
IT时报记者 王昕
3人死亡,15人受伤,2人重伤,成都富士康厂房爆炸惨剧接连引发苹果和鸿海股价双双下跌,鸿海股价甚至爆出近两年来新低。事件过后,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iPad2的供货难问题。其实,此次抛光车间爆炸并非个案,中国在大踏步走向工业化进程之时,也正逐步迈入粉尘爆炸多发期,这将成为我国工业化时代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粉尘爆炸呈现多发态势 5月20日,位于成都的富士康集团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抛光车间发生爆炸,事故联合调查组初步认定为一起抛光车间收尘风管可燃粉尘意外爆炸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感叹,受困于之前员工跳楼事件的影响,鸿海正在一些项目上逐渐增加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需求,更多倾向引进机器设备取代人工,“没想到这次抛光车间又出了问题,真是流年不利。”爆炸发生三天后,富士康母公司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已停止旗下所有大陆抛光车间生产,直至彻底检查后再复工。 东北大学工业爆炸及防护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大防爆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工业粉尘爆炸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东大防爆所所长钟圣俊副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向记者表示,“近年我国金属抛光粉尘爆炸事故频发,随着工业化发展,粉尘爆炸在国内正处于上升阶段。” “现在中国每年约有20起工业粉尘爆炸见诸报导,与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美国处于粉尘爆炸多发期)相比还不算太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还不算太高。但目前我国的情况很像美国七十年代前期,粉尘爆炸防护的形势很严峻。目前在我国粉尘爆炸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付出惨痛的代价。”钟圣俊说。 近年30%粉尘爆炸来自抛光车间 针对抛光车间的粉尘爆炸隐患,钟圣俊说,“因为近期没有参与相关事故调查,对于具体的事故不好评价。但抛光工艺都很相似,主要是由抛光机和除尘系统组成。根据被抛光的产品物质不同,其副产品可能是铝镁合金、钢铁等可燃粉尘。金属抛光粉尘主要存在于电子(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轮毂和刹车片)和五金等产品的制造行业。” 根据东大防爆所的统计数据,从2010年至今我国共发生8起金属抛光粉尘爆炸事故,并酿成11死53伤的惨剧,大约占该期间粉尘爆炸事故的30%。例如,2010年8月间,广东深圳的一家手机与电脑制造商和江西宜春某电器公司均发生过火灾或爆炸,并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 钟圣俊介绍说,“铝镁粉尘的最小点燃能量很低,非常容易被点燃。静电、机械摩擦、碰撞、电气故障和自燃都是可能的点火源。但对于金属抛光粉尘爆炸的新闻报道通常将点火原因归结为电气设备故障,或者用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敷衍了事。” 钟圣俊分析,从新闻报道来看,以上事故有个共同点:除尘系统内发生了爆炸,但造成人员伤亡的,均为在车间发生的二次爆炸。过去抛光工艺单元规模小,除尘系统单独设置,危险相对分散;而现在集中式除尘系统将多个抛光工艺单元连接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危害程度大大增加。 粉尘爆炸防控任重道远 世界第一次有记载粉尘爆炸发生在1785年,意大利都灵一个面包作坊的面粉仓库发生爆炸,之后,粉尘爆炸一直威胁生产过程。我国的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粉尘爆炸事故是1987年3月15日发生于哈尔滨亚麻厂的特大粉尘爆炸事故。该次事故死亡58人,伤177人,1.3万平方米的厂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80万。之后,我国开始大力推进相关国标制定和安全生产监管。直到2010年我国没有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粉尘爆炸事故,但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 钟圣俊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粉尘爆炸防护国标体系,但相比美国防火协会标准(NFPA),我国部分同类标准在使用中可操作性不如美国标准,我国的 GB 15577《粉尘防爆安全规程》条款很少。对于金属抛光粉尘防爆,美国的NFPA 484《可燃金属标准》完全可以涵盖,而我国的GB 17269《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主要针对铝镁粉生产,对于作为副产品的铝镁粉爆炸防护无法涵盖。不过相关标准正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TIPS IT时报:欧美发达国家发生粉尘爆炸事故的概率高吗? 钟圣俊:根据美国化学危险和灾害调查委员会(CSB)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5年间,美国发生了280多次的粉尘爆炸,造成119人死亡,718人受伤。2008年美国皇家糖厂粉尘爆炸是美国近年来损失最大的工业粉尘爆炸事故,死14人,伤36人,其中19人重伤,美国业界时刻以此事件警醒自身。 IT时报:粉尘爆炸能有多大危害力? 钟圣俊:粉尘爆炸被定义为,火焰在弥散于空间的可燃粉尘云中传播,引起显著的压力、温度跃升的现象。很难用TNT当量去衡量粉尘爆炸的危害,因为TNT当量主要用于评价爆炸冲击波产生的超压。粉尘爆炸本身产生的超压可能很低,但由其引发的火灾、有毒物质外泄、建筑倒塌等次生灾害常常是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IT时报:如何防范粉尘爆炸? |